“医以济世,术贵乎精。”手术台前,他与病魔赛跑;病房之间,他为健康奔忙。口罩、手术帽、白大褂是他的装扮,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王治国。
王治国
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
主任医师
汉中3201医院神经外科原主任
陕西省非公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
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
陕西省保健学会脑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
擅长重型颅脑损伤、高血压脑出血、颅内肿瘤、小儿脑瘫、神经源性痉挛性疾病及周围神经外科的诊治及手术治疗。
学在于勤,“砖头”陪伴白衣征途
和众多医者大家一样,早在少年时代,在亲眼目睹了太多的病痛伤患之后,一颗“救人于危难”的种子,便在王治国的心底悄悄播下,之后,这颗种子便开始萌芽、生长。
1991年,王治国考入宁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,开启了学医之路。谈到读书的日子,王治国感慨良多,“一本本厚厚的书,真的像砖头一样重。每天的目标就是将当天的课程‘啃’下来,几乎没有娱乐时间。”王治国说,和那些优秀的同学相比,自己普通得就像是一粒沙。但越是这样,越激发了他的好胜心,他合理安排时间,努力让自己在大学的功课上做到遥遥领先。
毕业前实习,王治国被分配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。步入临床工作后,他第一次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,千里之外赶来询问病情的患者,躺在病榻上呻吟的耄耋老人,ICU门外等待亲人醒来的家属……这一幕幕印刻在王治国的心里。
“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儿科,孩子在抢救室,孩子父母在门外一直哭。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,孩子最后还是离开了。”这件事对王治国的触动很大,让他感受了作为医生的“无能为力”,同时,也更加明确了作为医者的目标:竭尽所能为患者看好病。
实干前行,6个月大患儿重获新生
多年来,王治国致力于各型颅脑损伤等急重症手术治疗。众所周知,大脑里神经密布,组织众多,找准病变部位尤为重要,在大脑上动刀,不吝于一场生死较量,而每一施术步骤的轻重缓急都可能对手术结果产生影响。
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,王治国已经习惯了用治疗效果说话。
曾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因脑外伤来从外地赶到医院,经过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,孩子已经深度昏迷。“冲个奶的功夫,他就从床上摔下来了,头撞在了地上。”孩子的妈妈心疼地说,孩子受伤后就开始频繁吐奶,继而昏迷不醒。
入院后,经过全面检查,患儿被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,已经出现脑疝。随即,王治国决定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。由于患儿太小,手术和麻醉风险极大,手术过程既要求快,又需要尽可能少出血,这大大增加了手术危险性。
征得家长同意后,王治国立即与麻醉科进行了充分的术前沟通,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了充分准备,并制定了手术预案。晚上十一点手术开始了,历经三小时,王治国彻底清除硬膜下血肿,顺利完成。
手术做完后,王治国并未回家,而是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片刻,一直等到孩子麻醉过后清醒,他才松了一口气。“术前已经脑疝了患儿麻醉劲儿过后看到手术效果,我才能真的放心。”王治国说。
经过细心的护理,患儿最终康复出院。
医无止境,做好学科带头人
2019年4月,王治国从汉中来到西安,成为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的一员。准备启程前,身边很多朋友很不解,为什么放弃在原单位安逸的生活,去一个新的城市重新开始?其实,王治国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,“来院之前,我就考察过,这里有优秀的专家团队、先进的设备,以后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事,学习交流临床经验,能为更多患者治好病。这是我作为医生最有成就感的事,每救活一个人不管多累,我特有成就感。”
组建科室新团队,担任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的王治国常常嘱咐年轻医生,一定要把手术技术练好,做精做细,使患者获益最大化、手术风险和弊端降到最低,这是神经外科医生应该努力的方向。
“主任的手机从不关机,就为了大家保持联系,及时处理急症患者。只要下了手术台,不管多晚,主任都要去病房看一看患者的情况,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心理状态。”科室人员谈起王治国,都是由衷的敬佩。
每一次门诊,每一次手术,每一次查房……王治国传授给年轻医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,还有与患者沟通的技巧。“医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,但医学有局限,并不能治愈一切疾病。只有真诚的沟通,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,才能赢得患者信任。”
在工作之余,王治国抽出时间自学,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。他坦言,掌握了法律知识后,在处理很多棘手问题的时,更加游刃有余,和患者沟通也更顺畅了。
从医是一条并不平坦却充满光明与爱的路径,王治国踏上了这条路,既是选择,亦是坚守,他竭尽全力为患者祛除病痛,让一个个生命重获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