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医疗工作

大医之道37|李建军:给生命以温暖 为理想而躬行

作者:西安国际医学中心
时间:2021-10-28
浏览:461次

医生,不仅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事业。它不倚赖别人羡慕的目光来维系,不仰仗虚无的光环去照亮。做医生,不仅需要生死攸关时保持理智的坚定,更需要拼尽全力守护生命的执着。

在医学路上,有一位勤于探索、奋力前行的医者,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李建军。

人物介绍

李建军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医学硕士、副主任医师

中华老年预防保健医学会认知及心理疾病分会青年委员

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

中华医学会陕西省神经病学分会委员

陕西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

陕西省康复医学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

西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

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1 项,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。承担军队课题 1 项,陕西省基金课题 1 项。

曾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神经科学医院学习。从事神经内科工作 20 年。擅长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及神经介入检查及治疗,眩晕诊治,认知功能障碍诊治。

难忘


1994 年,李建军考入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。提起医生这个职业,李建军的第一感觉是:苦。五年大学生活,李建军几乎没有自己的娱乐时间。「选择这一行便要一路走下去。」无数个日夜,他在堆积成山的书籍里强化巩固理论知识,在一次次实操中收获真知。


实习期间,李建军第一次感受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感与自豪感。「在耳鼻喉科,一个 7 岁的孩子因为多次手术反复入院,一度呼吸骤停。70 多岁的陈教授在小孩身边守了三天三夜,时刻关注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,直到孩子平安出院。」


「70 岁老人守护 7 岁孩子,三天三夜。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,虽然陈教授从没有教导我该如何对待患者,但是他的行动真正教会我,如何做一名良医。」在李建军的记忆中,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他。

毕业后,李建军来到解放军 323 医院神经内科工作。在临床一线,李建军的工作模式从一开始的「996」变成「007」。痴呆、脑血管疾病……李建军清晰记得自己接诊的第一位溶栓患者,那是一位 60 多岁的老人,根据病情,李建军决定给患者实施经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溶栓术。但这个决定却遭到科室主任的反对,「当时主任告诉我,实施手术会有很大风险,稍有闪失,或许会断送职业生涯。」做,患者有生还希望,不做,患者大概率会偏瘫。面对风险与挑战,李建军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,为老人做了手术。令人欣喜的是,手术很成功,患者术后恢复良好。

在李建军看来,在治病救人这件事上,最大的获得感与满足感,就是看到患者闯过鬼门关,继续今后的生活。

专注

做手术随叫随到是李建军的工作常态。「遇到急症患者,手术必须马上做。」李建军口中必须立即实施的手术便是取栓、溶栓。

急性缺血性卒中,也就是脑梗死,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,占所有脑血管病的 80%。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卒中,往往病情凶险,死亡率、致残率高。

凌晨,61 岁的马女士被急救车送到医院,头晕、呕吐、反应迟钝、言语含糊……身边的儿女已经泣不成声。经过急诊检查,患者头颅 CT 及核磁共振发现患者双侧小脑、脑干多处脑梗死;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。李建军凭借多年经验,诊断患者为基底动脉闭塞。这个危重急症若不能开通血管可能导致呼吸、心跳骤停等恶性后果。

随即,李建军为患者进行急诊手术,术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,再次复查磁共振,脑梗死没有进一步扩大。

「我建议脑梗死患者一定要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,有很多急救的措施,在发病后 4.5 小时内可以静脉溶栓,大血管病变 6——24 小时内机械开通,如果早发现、早干预,及时治疗,即使病情较重的患者,也可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。」

眩晕,很多人都认为是得了颈椎病。在李建军看来,眩晕常常是被大众忽略的脑部疾病症状。

64 岁的赵叔平时身体很好,某天,他突然感到眩晕,还时不时恶心呕吐。连坐卧时,症状都没法缓解。在儿女的陪伴下,他来到医院就诊。入院后,经过相关检查,发现赵叔双眼向左侧自发性眼震活动,指鼻试验、指指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均为阳性。四肢力量正常,感觉系统查体正常。而在随后的头颅磁共振结果发现,患者为小脑和脑桥急性脑梗死。经治疗及后期平衡功能康复,患者病情好转出院。

李建军介绍,从医学专业上来说「头晕」和「眩晕」不同,大多数人以为的头部不适就是「头晕」,其实不然,有时候你以为的「头晕」其实是「眩晕」。头晕是自身的不稳感,休息后可能就无大碍了,而眩晕是感到周围物体在旋转,不敢睁眼,有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不止、心慌出汗,仅仅休息是不能缓解的,这就需要重视了。
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脑梗死的诱因、原理及救治方法。神经内科二病区电视屏上每天都循环播放脑部疾病的科普宣教片,李建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防患于未然,多了解一些脑部疾病的知识。

动力

在神经内科二病区,李建军每天都会带着科室年轻医生查房,开讨论会,将病区的典型病例拿出来进行分析总结。「年轻人的思维很活跃,遇到问题更愿意尝试新方法。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。」

带领这支年轻的团队,李建军希望每一个人不仅仅将医生作为一个职业,更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。

受到他的影响,年轻医生们也在一次次救治中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责任感。一次打车来医院的路上,司机握方向盘不稳,深一脚浅一脚踩油门,说话也含糊不清。这个细节引起了年轻医生黄明明医生的注意,他观察司机的言行判断可能有脑卒中风险。下车后劝说司机进行检查,就这样司机经过检查后,确实为脑卒中。之后,神经内科二病区医生及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。事后,司机连声道谢,他万万没想到坐车乘客救了自己一命。

「有时,患者的诊治不一定是在门诊或病房,也极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当行医成为一生的事业,便不觉得辛苦。」李建军的一言一行感染着科室的医护人员,也让患者更有安全感。

如今,李建军谈起医学路上印象最深刻的事,他仍然难忘 70 多岁老教授守护 7 岁患儿的情景。此时,李建军同样做到了急患者之所急,想患者之所想。遇到危急重症患者,他始终寸步不离,随时掌握病情动态,调整治疗方案。

多年来,李建军照顾家庭与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,而每当需要急诊手术,需要查房问诊,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医院。在他看来,患者的信任与期望,是做医生的动力。

从医二十余载,李建军救治过的患者已经不计其数,即便如此,每完成一次手术,每看到一个患者在自己的救治下顺利出院,李建军依然都能感受到来自这份事业带给他的自豪感与幸福感。